尽管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,但在初期的智慧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还是遭遇到一些难题。对于政府而言,由于智慧城市涉及面广,资金需求量大,一次性投入会导致地方债务压力剧增;与此同时,智慧城市是一套需要长期运营的庞大系统,若政府若抓管理又管运营,容易导致城市发展财政不足、可持续发展能力低、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。另一方面,对于企业而言,智慧城市建设周期较长,项目回款慢,企业前期需垫付大量的项目资金,会造成沉重的财务负担。基于这些原因,在智慧城市建设兴起初期,发展的速度相对而言较为缓慢。 当前在国外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,普遍采用了PPP的模式,在一定程度上使上述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。所谓的PPP模式,是指政府与企业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,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,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,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,PPP模式的常见合作方式,是由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产业投资平台,成立合资的智慧城市平台运营公司,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运营,通过特许经营权期间内的项目运营来产生回报。 目前国外运用PPP构建智慧城市已有一些标杆性范例。例如德国,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已经探索出一套成熟的PPP 模式。在德国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,根据提出某项目标主体的不同,主要有两种不同的项目模式:一种是政府先提出某方面的长远宏观目标,并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引导企业进行相关研究,最终从若干参与者中选出合适的合作者。另一种是像德国电信、西门子、宝马等大型企业为了推销本公司的某种产品或服务,自发选择一个或几个城市进行试点,感兴趣的城市会积极参加这些企业开展的试点竞赛。在德国的PPP模式智慧城市建设中,围绕不同的目标主体,项目可以有不同的资金来源,如欧盟、联邦政府、州政府、市政府以及相关企业。例如德国政府提出的“电动汽车国家发展计划”,在该计划中,联邦政府投入了8000万欧元,柏林州政府投入了6000万欧元,参与企业投入了6000万欧元。PPP模式的提出,使得德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得到了迅速的推进,积累了大量可供借鉴的经验。
|